Shops We Love: 藏於城市中的桃花源中,遇見兩位熱愛慢活的店主
提到小時候的「我的理想」,身邊總有一些新潮派會回答「設計師」。的確,在主流印象中,設計師的生活都是五光十色,在潮流和創意的縫隙中遊走,享受著意念和思緒的衝擊,試問又會有誰能抗拒?但又有俗語說,「人各有志」,有人喜歡華麗的生活,亦有人喜歡為自己的所愛而活。是執著,亦可以是品味。或許就讓 Mum’s Not Home 的兩位店主跟你說他們的故事吧。
藏於城市中的桃花源
在舊樓林立的油麻地,其中一幢平平無奇的唐樓中,走上一層,拉開一道密封的鐵閘,便來到了一個世外桃源-鼎鼎大名的 Mum’s Not Home。說這裡是世外桃源,一點也不為過,整個單位滿佈了由店主 Chow 和 Makui 每日細心料理的盆栽,加上各類型的木質家具,加上獨特氣味的香薰,真的能一下子把街外的忙碌範圍一洗而空,換來的是內心一絲的寧靜。
遇見兩位店主,總少不免要俗套一點,詢問一下當初開店的原因,想不到答案卻是典型外加上一點小驚喜。「一切都是機緣巧合,以前的我們從沒有想過要開店或是做手作。那時我們剛完成了澳洲的 working holiday 回來,正準備辦回去的 working visa。有一天 Makui 在樓下經過了這個單位,一看之下就很喜歡,於是我們便決定留在香港開店。」Chow 興奮地告訴筆者兩人故事的起源。
門常開的家
在網絡搜查「Mum’s Not Home」,確實有點難以為它找到一個定位。是服飾店,又可以是 Cafe,有人在這兒開派對、過生日、求婚甚至拍婚紗相,那到底該以什麼來形容這個桃花源?「這是一個讓人休息的地方。」Makui 說。「即使你上來不買東西也沒所謂,可以跟我們聊聊天,這兒就像家一樣。」
人家多數把朋友帶進家裡,Chow 和 Makui 兩人卻在這個「家」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他們透露 Mum’s Not Home 的熟客不少,大多由客人漸漸成為兩人的朋友。「有的甚至來自世界各地,聊得來的話,就能做朋友。」Chow 說。
有一次兩人去了英國擺市集,遇見了一個來自澳洲的女生,不但買了他們的作品,也有機會跟 Chow 和 Makui 傾談了一會兒。「我們跟她介紹 Mum’s Not Home,然後她說自己遲一點來香港的時候會來探我們,當時我還想她大概只是在『吹水』。」Makui 憶述。「但過了一陣子後,她真的在 Mum’s Not Home 出現,還跟我們說她的行程其實只有兩、三日,卻信守承諾來探我們,讓我們既驚喜又感動。」Chow 續說。
生命中最重要的你
最初跟 Makui 約訪問時,問到他另一位店主 Chow 是否會同在,他回答「We always (stay) together to do anything.」兩人多年前透過朋友介紹相識,雖然沒有詳問,但話語行間也知道兩人曾一起到多個地方旅行,亦是彼此最重要的拍檔。兩人的生活黏在一起,加上了一重生意上的關係,會是默契的見證,還是友情的考驗?「我們從來都不鬧交,頂多是意見不合,但一會兒就會沒事。」Makui 說。「我們性格是一凹一凸,所以可以互補對方的不足。他從 outlook 也看得出比較友善,所以多數由他負責招待客人。我沒有他這樣愛聊天,所以負責其他東西。」的確,Chow 給人感覺熱情,Makui 則是內斂型的友善,各有千秋。「其實 Makui 的記憶力好一點,邏輯那些都較好,所以店舖的管理和 Facebook 上的聯絡都是他的工作。」Chow 補說。
最喜歡的職業
一個家,有來自四海江湖的朋友,亦有互補長短的好拍檔,為何偏偏沒有持家的媽媽?Makui 回憶當時在澳洲打工,無聊時跟 Chow 聊天,說日後會香港想要開設一個屬於自己的品牌。「那時我們就說不如叫 Mum’s Not Home 吧,媽媽不在家,總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大概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心情吧。」Makui 解釋。
「做自己喜歡的事」,對 Chow 和 Makui 來說,可算是他們生意的目標,更是生活的重心。開設 Mum’s Not Home 除了是他們實踐做喜愛的事,兩人同時想客人知道,能實現自己的興趣其實是刻不容緩。「想做就要做,不要讓自己有拘束,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Makui 非常正經地說。
慢活的步伐
原本任職時裝設計師的 Chow 則指,以前的生活都是返工等放工,週一等週末,然後不斷地重複。「去過了 Working holiday 之後才知道,對比起營營役役的生活,原來慢下來的方式更讓人快樂。」
一位是前時裝設計師,另一位曾任櫥窗設計師,但二人毅然放棄外人視為理想的職業,藏在屬於自己的桃花源,果真有種少年藝術家獨有的浪漫。但現實一點看,開一間讓人休息的店,能糊口嗎?「其實我們都是非常慳家的人,熱愛簡約生活。只要生意能支持到基本開支和生活費,亦能讓我們適時出國旅遊,經已很滿足了。」Chow 說。
後記
最初到訪 Mum’s Not Home,想像著會看見很多不同的特色設計,或是非常吸引人的食品。但原來這裡最可貴的,是兩位擁有自己一套哲理的店主。「What are you supposed to be,是一句電影的對白。電影中的女主角要去一個舞會,但當每個女生都選擇打扮成美麗公主,女主角則以橄欖造型亮相。她的爸爸於是問她原因,她就說了這一句,指自己只是想自己和別人開心。」其實把這套智慧搬到 Mum’s Not Home 上同樣適用,做生意不一定要是為了大富大貴,當個腰纏萬貫的老闆,單純地為了造就別人快樂,也是充實不過的理由了。假若還不能明白這道理,是因為這個社會都變得太銅臭,還是我們都忘了放慢腳步的感覺?不緊要,忘了的話,就不妨到訪 Mum’s Not Home 跟兩位店主討教吧,他們絕對樂意教導你。
原文刊登於 Hokk Fab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