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ME 12

《金手指》梁朝偉的原型人物:在 70 年代點石成金的陳松青,一手打造香港史上最大型詐騙案

每天打開電視與社交媒體,詐騙案件多如繁星,有人被騙去數萬元,有人甚至把整副身家拱手讓人。不要以為詐騙只是近年才衍生的一種(犯罪)賺錢方式,其實早在 80 年代後期就經歷過一宗極大型的詐騙案。

「佳寧案」發生於香港 80 年代,至今依然是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詐騙案與貪污案,就連廉政公署的網頁上也有記載著這宗案件的前因後果。一手帶起「佳寧案」的人,最近被拍成了電影,正是《金手指》中梁朝偉的角色原型-陳松青。

70 年代在港發展最快的企業 
一宗買賣賺 7 億

在《金手指》中,梁朝偉的角色名字是「程一言」,故事則是改編自這宗 80 年代的「佳寧案」,講述這位「程一言」如何由寂寂無名的一個移民,到建立起旗下擁有超過 200 間公司的集團,再到集團股價一夜蒸發,才被揭發背後的大騙局。

「程一言」的角色原型,正是佳寧集團的創辦人之一陳松青。70 年代的香港,正值地產市道逢勃發展之時,而陳松青就在 72 年由新加坡來港發展,並在朋友的幫助下,很快就嘗試了第一次買賣地皮,賺下了第一桶金。

其後,他便透過不斷向銀行借貸再買賣地皮與物業的方式,籌集了大量資金,並在 77 年正式成立了佳寧集團,以集團主席的身份繼續營運公司。

佳寧集團的發展非常迅速,很快地,公司就透過投資方式獲得了大額盈利,然後開始以收購的方式不斷拓展業務,包括交通、航運、旅遊、保險、房地產、金融、飲食、酒店甚至娛樂事業等,成為了香港人心目中的大集團和大公司。後來,佳寧集團甚至把業務推廣至海外,除了亞洲多國,還在澳州、新西蘭和美國都有分公司。

當時已經透過收購一間上市公司而正式上市的佳寧集團,在 1980 年用 9 億購入了位於中環的金門大廈。在當年的香港來說,這個絕對是創紀錄的天文數字;同年,佳寧集團再次宣佈將以 16 億元的價錢,把金門大廈賣給另一個集團,意味著佳寧集團在短短一年就賺了 7 億元。

這個消息對於佳寧集團的股價非常利好,讓不少人開始「訓身」購入佳寧集團的股票,讓其股價由最初的每股 1.5 元升至最高位每股 17.9 元。

陳松青很懂得玩形象 
鮮有公開露面 

佳寧集團在當時的香港來說,是非常知名的集團,不但給人財雄勢大的感覺,業務還遍佈全港。

作為集團的主席,陳松青亦很懂得為自己打造形象。他從不喜歡接受媒體訪問或公開露面,出入都會坐在自己的勞斯萊斯上,而且會把辦公室裝飾得非常奢華,亦會把金融界的知名人士邀請為他工作,務求把自己打造成「神秘金主」的形象。

一宗謀殺案揭開集團泡沫 
遺憾許多小股民連帶受罪

雖然陳松青的確很有商業頭腦,但隨著 80 年代的大環境經濟問題,加上 97 前途問題,股票市場發展並不明朗,連帶佳寧集團一直以來所營造的「泡沫盈利」亦被揭開。

佳寧集團出現越來越多問題,隨之而來的就是資金周轉不靈,股價下跌,最終導致股票停牌,旗下的許多公司亦需要停業。轉眼間,佳寧集團由風光一時的大企業,變成股票變廢紙的公司,還連累了許多小股民陪葬。

而說到「佳寧案」的轉捩點,就要說牽涉一位來自吉隆坡的核數師的「蕉林謀殺案」。

某天,這位核數師在位於大埔一個蕉林被發現倒斃,這種謀殺案經過調查之後,發現跟陳松青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而且還意外揭發了佳寧集團原來一直數目造假,詐騙大眾購買其股票。

當初的金門大廈買賣,原來佳寧集團根本沒法以 16 億高價轉售,而是把大廈轉售給了旗下的分公司。簡單一點說,佳寧集團透過「左手交右手」的方式把賬面的盈利誇大,再透過虛假的帳目誤導公眾與其他向其借貸的銀行。

廉署花了 15 年才把他入罪
出獄後的陳松青最終還是破產了

陳松青事後雖然被捕,但廉署還是前後用了整整 15 年時間來調查和搜證,才能順利把他送入監牢。當中,曾經跟陳松青完成了多宗交易的律師,就在落口供的前一天離奇被發現在家中泳池溺斃;後來曾經審理案件的法官,亦在外國發生了車禍斃命,讓這宗「佳寧案」增添了更多神秘感。

最後,陳松青入獄 3 年後便出獄,據知他後來還有繼續在外國搞生意,當中亦不乏房地產。至於生意是否正當,有沒有詐騙成份,就大概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另外亦有消息指,陳松青後來因為跟朋友爭奪古董而被法庭頒布了破產令。

只用短短 4 年,陳松青就由賺到第一桶金到建立香港數一數二大企業,再到欺詐大批股民捲入最大規模的詐騙案,陳松青這個名字,被歷史牢牢地記著了。如今,陳松青的故事再度被翻出並搬上大銀幕,想了解更多案件箇中細節,不妨看看電影《金手指》吧。

原文刊登於 A Day Magazin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