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藝珍在《三十九》中飾演擁有幸福家庭的養女,但現實中的被領養小孩又是如何?
由孫藝珍、田美都、金智賢等主演的 Netflix 韓劇《三十九》熱播中,故事講述 3 位同為 39 歲的好閨蜜在人生這個特別的階段中,各自遇上不同的變化,在愛情、事業與生離死別的路上都面對不同的風景。雖然未必每一位觀眾都剛好是 39 歲,但主角們所經歷的感動卻能帶出無限的啟發。
當中,孫藝珍的角色其實是一位養女,自小生活在孤兒院的她幸好遇上了一個非常有愛的家庭收養她,從此改變了她的人生,讓她可以過著富裕、幸福的生活並有機會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且有著父母和姐姐的愛,一家人的關係非常溫馨親密。事實上,假若有追看韓劇或韓國電影的習慣的話,不難留意到許多作品都喜歡以領養為話題或是角色的背景,然而在現實中,又是否每一個被領養的小孩都可以像孫藝珍一樣有著燦爛人生?
我們之前也曾經分享過,原來韓國一直有「孤兒輸出國」的稱號,皆因在 50 年代剛經歷過內戰的韓國處於經濟非常低迷的環境,加上韓國人注重血緣的文化背景,讓很多孤兒只能靠孤兒院照顧,造成政府的負擔。於是,有孤兒院就想到可以讓海外家庭收養這些孩子,為韓國的孤兒找到一條新出路。
然而,隨著韓國的經濟開始起飛,本地人逐漸對收養孩子抱著開放態度,加上政府在 2013 年修改法例,規定韓國的兒童應該盡量由本地家庭優先領養,才讓「輸出」的領養孩子數量大減。根據去年的韓媒報道,南韓司法部甚至計劃再次修改法例,容許合資格的單身人士領養孩子,相信可以進一步減少孤兒的數量。
話雖如此,電視劇中住在孤兒院的小孩大多渴望能夠被領養,重拾家庭溫暖,但是被領養的小孩又真的是種幸運嗎?在 2021 年 1 月,韓國就發生過一件震驚全國的虐兒事件。一個本身育有一個女孩的家庭,因為女兒渴望有一個妹妹,父母於是收養了當時只有 7 個月大的女嬰鄭仁。
正當人人都以為鄭仁可以像劇中的孫藝珍一樣,擁有愛她的父母和姐姐,在鄭仁被領養的 271 日後,她因為胰腺及多個內臟破裂,結束了只有 16 個月的人生。鄭仁事件讓全國嘩然,看見其養父母對她所造成的全身傷痕,更是讓人既同情又氣憤,甚至有人發起了「鄭仁對不起」的運動,誓要追究事件的真相和養父母的責任。
這樣的孩子被養父母虐待至死的案件固然讓人憤怒,但韓國總統文在寅當時的回應也引起了不少爭議。當被問及鄭仁事件時,文在寅表示明白到養父母或許在收養孩子之後會跟他們相處有問題,或是有「變心」的可能,所以建議在領養後的固定時間內,領養父母可以選擇取消或更換孩子。此話一出,讓不少韓國人大罵總統失言,認為他把領養孩子這樣嚴謹又莊重的事視為像購買一般貨物一樣,而且這個「退貨」概念會讓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文在寅的發言,或多或少也代表著一部韓國人的觀念。對於韓國人來說,他們的背景和文化非常注重敬老尊賢,而且血緣關係所帶來的親疏有別也是常見的。縱然在韓國,虐待兒童罪是可以判處死刑的,但依然有不少家庭保留著體罰的傳統;而且在講究長幼有序的韓國社會,年紀小小的兒童根本沒有什麼權益可言,更何況說的是無父無母的孤兒們?
其實在每一個國家都一樣,領養孩子是需要一份非常無私的愛,而且是一件不能反悔的事情。鄭仁的養母就曾經說過,「可能孩子並不是自己親生,所以一直都沒有母愛的感覺。」然而,要明白領養並不是一件能強求的事,絕不應為了表現自己的善良和愛心,而勉強收養孩子卻不能善待他。孩子是純真的生命,真希望這個世界能夠更多善良的人,為更多孩子帶來幸福呢。
原文刊登於 popb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