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魷魚遊戲》只是劇情?其實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每天都活在遊戲當中?
最近在 Netflix 上架的韓劇《魷魚遊戲》帶起了一波追劇潮,不但故事劇情引起了不少話題,就連劇中的各個角色人物都頓時聲名大噪。雖然隨著《魷魚遊戲》的熱潮,也伴隨著不少爭議和負面新聞,卻無阻大眾對於這套劇集的熱烈討論。畢竟,探討人性的故事是最引人入勝的。
《魷魚遊戲》由電影《無聲吶喊》(台譯:熔爐)、《南漢山城》的導演黃東赫執導和編劇,加上影帝李政宰、李炳憲、朴海秀、吳永秀、孔劉等主演,製作團隊本身就已經非常亮眼。另外,劇本以一眾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低下階層人物的角度出發,用他們的視野來參加這場激烈的生死遊戲,讓觀眾也同樣遊走在理性、人性與欲望中,這樣高潮迭起的劇本,就怎能不抓住觀眾的心呢?
看過《魷魚遊戲》的你,或許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假若面對著金錢的誘惑,你又會否參與這場遊戲?
不要以為只有劇中那些社會邊緣人才會金錢有這麼大感覺,故事中的他們每個人都因為有著不同原因欠債纍纍,因此半被迫半自願地參加了這場激烈的魷魚遊戲;不過事實是,金錢對於人類來說,本身就有著不能抗拒的誘惑。
美國《政治經濟學》雜誌於 2006 年刊登過一篇文章,內容提到耶魯大學曾經做過一項為期 5 年的研究,他們以猴子作為研究對象,發現「金錢」這個概念套在牠們身上,竟然跟人類有著類似的行為模式。研究的初期,猴子很快就發現了「金錢」的用處,牠們明白這些銀色的圓片可以讓牠們「買」到喜歡的食物。因此,牠們不但會把金錢藏起來,甚至會把其他像樣的東西當成金錢般使用,以換取心愛的食物。
金錢的誘惑,是毋庸置疑的。不過《魷魚遊戲》同樣讓人反思,面對著金錢和利益,人性和道德底線是否亦會瞬間崩潰?我們一直所堅持的人格,站在那隻裝滿了鈔票的豬仔錢罌前,是否變得一文不值?
不少心理學家的研究都指出,金錢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甚至會影響我們的社交能力。「大富翁」這個經典遊戲,相信人人都曾經玩過,當你在遊戲中變成擁有著土地和金錢的強者時,那種優越的感覺有否讓你變得更自信,更驕傲?曾經有心理學家以「大富翁」這個遊戲作為研究,把參加者分成 2 批,一邊是「優越型玩家」,他們一開始就被分派比較多的金錢,而且每完成了一圈也可以拿多一倍的金錢;另一邊則是普通玩家。
結果發現,「優越型玩家」在遊戲中的表現比較自信,他們會認為自己的勝利是憑著自己的能力所獲得的,對於先天的優勢並沒有關係。另外,研究亦發現當面對著金錢時,人類的合作能力會變得較弱,而且會同理心亦會減弱;相反,出現自私、欺騙、貪婪的行為模式會比較常見。
或許,《魷魚遊戲》的情節只是把人性的醜惡放大,讓觀眾赤裸裸地看見真實的人性。不過,想深一層,《魷魚遊戲》的情節其實不就是每天在我們生活上上演嗎?公司老闆、管理層就像遊戲中的富豪一樣,冷眼看著員工為著金錢打拼,甚至視之為娛樂;員工則是為了每月的薪金,出賣勞力、時間、生活、甚至自我;為了上位、升職、加薪,犧牲一起工作的同事也是在所不惜。活在充滿著競爭力的辦公室中,不就是《魷魚遊戲》的真實寫照嗎?
假若你有同感,也認同自己是《魷魚遊戲》的玩家的話,請記住,你其實任何時候都有退出遊戲的權利。金錢是重要,但對比起人格,甚至是生命,金錢也不過是浮雲罷了。
原文刊登於 popb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