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由「九龍皇帝」到「葵涌 M+」,香港街頭藝術文化的空間,還可以多狹窄?

最近有網民發現,位於葵涌邨的一個垃圾房內,掛滿了不同畫作和時鐘,讓原本臭氣沖天的垃圾房頓時多了幾分藝術成份,甚至有人以「葵涌 M+」來形容這畫面,成為了一時佳話。可惜,在照片曝光後的翌日,房屋署就已經派人到垃圾房現場,並把牆上所有畫作清走,讓人不禁問一句,「香港的街頭藝術文化,到底有多少空間」?

垃圾房變「M+ 博物館」
只因不想浪費

據知,葵涌邨垃圾房看見的這些掛畫,都是由工友們收集回來的,全來自附近居民遺棄的垃圾。工友們覺得這些畫作就這樣丟掉很浪費,於是就把它們掛起來,同時為平平無奇的垃圾房加添一點色彩。

在垃圾房掛畫,或許的確不合規矩,但更多的是引起市民正面的評價,覺得這樣的做法很人性化,很有創意。然而,在照片曝光後,房署火速派員到場,命令工友們清除所有掛畫。藝術品原本就是無必要的存在價值,但既然出現了,要保留它們又是否真的不可?

要思考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從以往香港處理這些「街頭藝術品」的經驗入手。

「九龍皇帝」曾灶財墨寶
是那些年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出生在 1915 年的曾灶財,以「九龍皇帝」稱號為人熟悉,也是著名的香港街頭塗鴉者,大部分 90 年代前出生的香港人,也應該看過他在街頭所留下的「墨寶」。曾灶財喜歡用毛筆在街頭寫字,牆壁、燈柱、電箱、郵筒、天橋底等統統都是他寫字的地方,是他的畫布,亦因為他有著獨特的字跡,被視為很有文化價值,甚至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然而,政府一直並不認同曾灶財的塗鴉,亦把他初期的作品都清理掉,直至他在 2007 年過世後,才表示不再清除,卻亦不會特別保留,令一代「九龍皇帝」的墨寶隨著歲月漸漸消失在我們的城市內。

Space Invader 曾入侵香港
作品卻被火速清除

來自法國的藝術家 Space Invader 自 1998 年就開始在不同城市的一些意想不到的角落,留下他獨特的馬賽克作品;而在 2014 年他就曾經多次「入侵」香港,留下了多個作品,卻被香港政府火速清除掉。

當中一幅作品時 Space Invader 而美國卡通《Hong Kong Phooey》為設計概念,是向李小龍致敬的作品,極具價值。

然而,Space Invader 的作品大多數已經被清掉,要看到他的作品,唯有靠照片和回憶了。

市民慕名看「貓」
卻被認為影響公眾安全

早前來自俄羅斯的塗鴉藝術家 Vladimir Boldyrev 亦在香港多個地方留下作品,以巨型貓壁畫以聞名,更是吸引了不少人前往一睹風采。然而,一幅位於汀九橋橋墩的作品卻在 13 天后被該處的管理公司以「會影響公眾安全」為由清除掉。

就連 Vladimir Boldyrev 亦對此事表示憤怒和無奈,曾經表示不會再製作貓畫,但幸有香港人支持他,所以其後亦有繼續創作。

其實藝術本來就難以計算價值,有人認為是瑰寶,亦有人可以認為是多餘。但在兩者之間,是否可以考慮能夠保留更多討論空間,甚至是欣賞的空間,而非一面倒以「清除」作唯一的處理方式?

原文刊登於 A Day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