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演員升格為導演,舒淇想說的話都記錄在新作《女孩》:走過荊棘人生路,她的鬆弛都是歷練
不同年紀的人會為舒淇標上不同的標籤,因為他們所經歷的事不同時代的她。由「性感女神」到「專業演員」,再到「國際影后」,這些身份與標籤一直見證著舒淇走過的人生路。最近,舒淇為電影人履歷加添了一項新成就,就是升格為電影導演,帶來首部自編自導的作品《女孩》,還把她想要說的話,都放在主角故事內。
《女孩》的故事,其實是她自身的投射
演而優則導是不少演員的常態發展,舒淇也不例外,心中也有一顆執導夢。《女孩》由她自編自導,故事聚焦在 17 歲的女主角林小麗身上,家庭生活並不愉快的她,一直想要逃離成長環境,內心卻萬種情緒牽制。後來,她認識了轉校生李莉莉,被對方的自由個性所啟發,並第一次在人生看到了希望。
雖然舒淇未有言明《女孩》的創作理念,但原名為「林立慧」的她,或多或少有把自己的成長故事,投射在女主角林小麗身上吧。舒淇說過,自己出生於清貧家庭,父母習慣用打罵教育,讓她直言「沒有童年」,還在 15、16 歲便受不了而離家出走。
童年的不愉快,讓舒淇變得敏感又孤獨,加上一個女生在外漂泊,很難獲得安全感的同時,又要武裝起來才不會被人欺負。結果,舒淇花了多年才找到真正舒服的生活方式,跟以往的自己和解。這種自我探索的過程,正是《女孩》的故事主線所在。
不得不提,《女孩》已入選第 82 屆威尼斯影展,將角逐最高榮譽的「金獅獎」。首次成為導演就有如此好成績,難怪外界都為舒淇感到驕傲。
在那個女權意識還未抬頭的年代,她承受著無人知曉的壓力
年少離家後,香港成為了舒淇的落腳點,接下來的就是她憑藉多部三級電影而獲得知名度的事。在那個女權意識還未抬頭的年代,沒有人會主動理解一個女演員選擇當「艷星」的背後,有著怎樣的因由故事,只會認為她是不值得尊重,然後不斷物化與性化她。
曾幾何時,舒淇的身材經常成為大眾都能討論的話題,雖然感覺並不好過,但舒淇沒有選擇退縮。她開始努力鑽研演技,誓要令大眾刮目相看。最終,她親手把自己送上各大電影頒獎台,但同時也換來情緒出現問題,患上抑鬱症。
曾經,舒淇在《康熙來了》聽到主持人蔡康永問的一句「舒淇你當演員快樂嗎?」後,就哭得不能自已,甚至要暫停錄影才能平復激動的心情。沒有人知道,舒淇的眼淚代表著一種怎樣的情緒,只知道當時的她,依然在孤獨的情感中沉溺著,無法獲救。
她的鬆弛背後是人生的閱歷
舒淇說過,「不需要每個人都喜歡我,只要我不討厭我自己就好了。」事實上,她也不是沒有為過得到別人的認同而對自己狠心,但如今的她,選擇學會放開執著,這種不強求,不多解釋的態度,反而讓她活出了一種獨特的鬆弛態度,成為別人眼中「最優雅的女人」。
或許我們從舒淇身上能學會的,正正是這份淡然的人生態度,只為喜歡的事情努力,對於那些無法控制與改變的事情,就學會輕鬆面對,千萬不要為名利而成為一個自己也討厭的人。有時候享受生命中帶來的每個驚喜,反而是種樂趣吧。
原文刊登於 L’Officiel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