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y in Paris》第 4 季短短 5 集,觀眾已經受不了 Emily 自私又自我的個性,網民一致大駡「根本綠茶婊」
《Emily in Paris》(艾蜜莉在巴黎)第 4 季已經在日前於 Netflix 上架,雖然劇集在第一季時大受歡迎,但故事的後續發展,卻越來越讓人失望。尤其是女主角 Emily 的個性,不少觀眾吐槽越是認識她就對她越討厭,她自私又自我中心的性格,實在讓人難以忍受。
事實上,第 4 季只上架了短短 5 集,卻已經惹火了一眾觀眾,到底 Emily 做了什麼會讓網民都稱她為「綠茶婊」?
【以下內容含劇透,請斟酌閱讀】
經常把私人事情帶到工作上
劇集一開始就延續第 3 季最後的劇情,講到 Emily 與 Alfie 因為 Camille 在婚禮上的一番話而關係陷入冷戰,Alfie 對於 Emily 和 Gabriel 之間的感情耿耿於懷,因此大玩失蹤,拒絕跟她聯絡。
然而,這時 Emily 的公司所負責的一個品牌活動中,卻偏偏需要 Emily 和 Alfie 以情侶檔的形象現身,但 Emily 還未能哄好 Alfie,讓她非常兩難。
事實上,Emily 把私人感情帶到工作上也不是第一次,經常公私不分的做法,讓她在事業上處處碰壁,為自己和公司團隊都帶來危機。而站在 Alfie 的角度,也會認為 Emily 是在利用他,而非真心想跟他溝通,解決彼此間的問題。
另外還有一次,Emily 明明答應了同事 Luc 在一個品牌午餐會上幫忙,卻突然為了要尋找失蹤了的 Camille 而失場,沒有半分專業可言。要不是她有主角光環的話,肯定會「被炒魷」吧!
永遠守不了朋友的秘密
朋友的秘密,對 Emily 來說,一點意義也沒有。
在 Camille 失去蹤影,Gabriel 非常擔心之際,Emily 竟然主動向 Gabriel 爆料說 Camille 曾經出軌的事,還透露她有機會跟新女友 Sofia 在希臘,但事實卻非如此。
之後,Camille 懷孕的消息又被 Emily 當成情報一樣,四周散播,不但跟 Camille 的朋友們分享,還像普通是非一樣,跟公司同事分享。最終,當 Camille 再次因公事而跟公司同事開會時,發現了大家早就知道她懷孕的消息,場面非常尷尬。
要知道,懷孕是非常私人的事情,Camille 當時還未結婚,跟 Gabriel 的關係又正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也許根本不想別人知道她懷孕的消息,但 Emily 卻在她身後不斷告訴他人,發放她的私隱,根本沒有尊重過朋友的秘密。
合理化自己搶閨蜜男友
雖然說,Camille 最終決定跟新女友一起後,Emily 才正式接受 Grbriel,跟他確認男女朋友關係,但不要忘記,Camille 可是 Emily 稱為「最好朋友」和「巴黎第一個認識的朋友」的人,把閨蜜前男友接收過來的做法,在不少女生眼中也是大忌吧。
不過,Emily 卻未有思考過 Camille 的感受,只認為她對 Grabriel 有感情就足夠,的確非常自私。

而且,兩人神速的發展,不就認證了 Alfie 當時的懷疑嗎?Emily 和 Gabriel 根本一直對彼此有著超越好感的感情,只是受制於兩人各自有著另一半,才未有正式在一起。不過,Emily 經常主動跑到他家幫忙,兩人經常在私下眉來眼去的互動,其實也有點超越界線吧。
不過,Camille 作為 Gabriel 的女朋友,出軌的做法也是不妥,還希望用孩子綁住他,意圖想要同時擁有 Grbriel 和新女友 Sofia。而故事發展到最後,Camille 發現了自己根本沒有懷孕,卻沒有馬上向 Gabriel 說清楚,留下了伏線,讓人非常好奇這件事會如何影響 4 人的關係發展。
為了自己目的不擇手段
不論在愛情還是工作上,Emily 也是一個只為達到目的而可以不擇手段的人。
Emily 為了幫助朋友的新護膚品品牌上架,除了把她當成客人般介紹到公司中,還明知她的產品並非高質護膚品,卻硬著頭皮為她圓謊,甚至在未跟公司團隊商討的情況下,主動跟合作單位說要提高價錢,完全不理後果,任性的做法讓人難以理解。
另外,Emily 明明對於 Camille 和 Sofia 同住在 Gabriel 家中感到不安又不快,卻沒有主動說出自己的感受,竟然跑到房東那兒告發兩位女生,害她們要馬上搬走。
雖然她們最終在 Gabriel 的隔壁找到了空房子,但 Emily 這樣出賣朋友的做法,實在是充滿機心,事後還要在 Camille 面前假裝置身事外,也難怪網民會對 Emily 冠以「綠茶婊」的罪名。
不少觀眾看過了 Emily 在今季的表現,都表示假若現實中遇到這樣的女生,應該要敬而遠之,因為當她身邊的男友和朋友也太倒霉了吧。《Emily in Paris》第 4 季的下半部將會於 9 月 12 日上架,不知道故事中的 Emily 會再次惹火觀眾,還是會帶來驚喜?讓我們期待一下。
原文刊登於 A Day Magazine。